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8日讯(通讯员张宇宙)中国原研肿瘤治疗领域迎来多项技术新突破。近日,记者获悉,一项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阳教授团队主导,安徽省胸科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参与研发的项目——“肿瘤细胞微颗粒介导靶向生物化疗技术(简称“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DTMI技术)”)研发及晚期肺癌临床应用”荣获“2021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武汉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获医院协会科技创新一等奖。通讯员张宇宙 供图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是经卫生部同意,中国医院协会向科技部及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申请设立的奖项。2014年开始本奖项改为每两年评审一次。
据了解,本次共有174个项目经各地分会推荐入围全国评选,经过形式审查、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环节,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DTMI技术)项目最终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也是继上届一等奖空缺后再次评选出的一等奖。
近年来,肺癌逐渐成为全球健康危害最大的癌症,晚期肺癌患者丧失手术机会、生存时间短。作为其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的恶性胸腔积液(MPE),患者中位生存期将仅剩3—12个月。其是由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累及胸膜或原发性胸膜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对转移至胸腔的肿瘤细胞疗效不甚理想,多数患者面临着复发的风险,难以达到长期控制或彻底治愈的效果。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致力于研究细胞内部囊泡运输体系的来自美国和德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针对囊泡在细胞内部的物质运输机制,革命性地改变治疗癌症的理念。此后,细胞外囊泡应用于肿瘤治疗引起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成为当前免疫治疗的主流热点之一。
在这种大背景下,项目组国际首创性地提出,将肿瘤细胞微颗粒(TMPs)作为生物免疫载体包裹化疗药物的新型个体化/一体化靶向生物化疗理论技术,并且通过筛选化疗药物包裹、优化生产工艺、遴选临床治疗方案而创新研发出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DTMI技术)治疗晚期肺癌的靶向生物化疗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肺癌及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中,通过科学严谨的临床转化,该技术已率先创新性地通过“医疗新技术模式”完成了临床转化,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最早将细胞外囊泡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解决方案之一。
自2011年起,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DTMI技术)治疗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已在全国31家医院开展临床试验,取得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金阳教授团队参与的一项针对晚期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的临床数据显示,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位总生存期较常规化疗延长超30%,客观缓解率达90.91%,而常规化疗这一数值仅为30%~40%。
此前,除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该技术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1家全国知名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转化,验证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2017年9月至今,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DTMI技术)突破性完成在全国8个省市以医疗创新技术获得卫健委和物价局物价批件与准入,实现该技术的完整转化。
当前,该项技术已分别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山东齐鲁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开展临床应用,为我国创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解决重大疾病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和学术水平。
“载药微颗粒是一种新型载药体系,应用范围广泛,对肿瘤、发育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临床适应证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项目牵头专家、武汉协和医院金阳教授指出,本项目已先后获得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协同创新平台项目、湖北省重大技术创新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省级项目支持,“相信随着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加速,中国原研肿瘤治疗将迎来崭新突破”。
【编辑:冀杰】